從C姐兩歲開始,每年萬聖節到天母參加「天母搞什麼鬼」活動,已成了我們家的傳統,不是崇洋、沒有宗教因素,純粹只是為了好玩,看看別人的創意。對於孩子來說,除了可以玩變裝,一年就這麼一次可以毫無顧忌的拿糖果,他們每年都很期待。
不出所料,今年已脫離爸媽說扮甚麼就扮甚麼的年紀的J妹,跟同時期的C姐一樣,只想扮公主,還好媽咪挖出過去C姐扮過的Anna公主裝,她仍開心買單,替媽咪省點錢、也省時間。但自我意識更強烈的小學生可沒那麼好打發,不扮可人兒,只想嚇人,而且指定要DIY。繼前年在BFS的吸血鬼(Vampire)、去年回到天母的喪屍(Zoombie)後,今年想扮女巫(Witch)。原本計畫全身行頭都讓C姐自己來處理,無奈事情多沒有提早準備,加上期中考就在下周萬聖節當天,因此除了讓她自己裝飾面具與畫南瓜,其他的道具就由媽咪出馬來辦。
花了三個晚上在孩子睡後的珍貴時間,替她做了女巫鼻、掃把包、巫婆帽等,原來計畫還想做巫婆披肩與巫婆鞋,但來不及處裡,最後就以媽咪的長袖黑襯衫與黑球鞋來充數。相較之下,去年的喪屍主題真是容易太多。
這些道具中媽咪自己最滿意的,就屬"掃把包"了,這個由一個已經不太用的側背皮包改製完成的作品,只簡單使用了牛皮紙、麻線、雙面膠與一條橡皮筋,最後完成的效果比想像中的滿意。於是媽咪靈機一動,何不讓C姐多了解"掃把"呢? 於是這次與Tr. S的線上課,替她們選讀了這篇有趣的文章Fascinating History of Brooms 。 簡單扼要的說明了掃把的故事,包括掃把成為西方巫界(witchcraft)重要符號的歷史,以及掃把在其他文化中的特殊意義。接著是這篇來自Kleen Floor的文章Different Types of Brooms for Different Sweeping Tasks,將傳統掃把分類為soft broom、hard broom、push broom、hard broom、whisk broom與angle broom,解釋各式掃把的材質、大小與用途,原來傳統掃把的學問還真不少。其實如果有時間,還能接著繼續研究各式mops與vacuums下去......
另外也與Tr. R讀了另一篇文章: The Spooktacular History of Halloween,進一步更了解與Halloween相關的其他符號與活動,如Jack o' Lanterns、Trick-or-Treating in Costumes、 Bonfires、Witches and Cauldrons、Black Cats and Broomsticks、Bats and Spiders與Orange and Black,雖然每項都只是簡要的說明,但據C姐說這是一篇相當有趣的文章。最後不免俗的,當然要趁這時做支應景的Origami Broom。
這次我們選擇了周五晚上去天母搞鬼,以避開周六的人潮,可能時提早了一天,參與的店家比較沒那麼多,但兩姊妹還是有被娛樂到,很開心的分享著戰利品,很認真的計劃要怎麼在不會影響健康太多的情形之下分食與分送,當然還包括明年將要的征戰的主題。C姐也因為扮了女巫,體會到了長鼻子不便利,像是開門與喝水不方便、容易不自主鬥雞眼.......也算是意外的收穫啊!
C-9y10m; J-4y11m